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科普文章 > 文章正文

不合适拔牙的人群以及拔牙后的小贴士

作者:范喆昕  来源:  时间:2020-03-19 08:51:51  阅读量:
       近日,同事邻居的王大伯从睡梦中醒来,发现自己左侧的手脚动弹不得了。这下全家大小都慌了,平时王大伯身轻如燕,这是怎么了啊?于是立刻送到医院,做了身体机能的全面检查,检查发现:心脏里面长满了细菌团块,而这些细菌团块随着血液流动进了脑子,把脑子的血管堵住了,引发了脑中风。
 
       家人不禁疑惑:这老人家平时身体好得很,怎么突然就心脏有细菌了。经过事情的调查后发现:原来,大伯两个月前曾拔过一次牙,没有按要求服用消炎药,出现了创面感染,后来开始腰痛和发烧,痛到无法行走,挂了一个月消炎药后好转了。

 
       至此,整个事件有了完整的线索:王大伯拔牙后导致细菌感染,细菌在体内繁殖,并随着血液流遍全身,引发腰椎感染和脑中风。

       现在还是有许多人认为拔牙只是个小事,但其实拔牙也有很多禁忌,严重者可能会威胁生命。今天,汕头口腔医疗中心的医生就带你了解拔牙的一些禁忌,希望各位患者不再继续“踩雷”。
 
       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拔牙,以下是不太合适拔牙的人群:
 
       1、血液病
 
       可以造成血液凝固性降低及术后出血不止,如血友病、白血病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疫及坏血病等,要避免拔牙。
 
       2、肝脏病
 
       对急性期肝炎或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应暂缓拔牙, 因为此类肝病可以因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缺乏,或肝脏无能力利用维生素K合成有关的凝血因子而导致术后出血不止,必须待疾病好转后再拔牙。对于慢性肝炎,肝功能无明显损坏者可以拔牙,但术前应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。为防止术后出血,拔牙后应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、止血敏等。
 
       3、肾脏病
 
       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不能拔牙,以免引起肾功能衰竭。一般肾脏病较轻者,拔牙前应注射抗生素以防拔牙造成的暂时性菌血症,促使肾病急性发作。
 
       4、糖尿病
 
       糖尿病病人因抵抗力降低,术后容易发生感染。病情重者应暂缓拔牙,对于必须拔牙的,应请内科医师会诊,控制血糖不要过高,再拔牙(清晨空腹血糖不超过6.8毫摩尔/升即160毫克%)。拔牙手术前后应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并发感染。
 
       5、甲状腺功能亢进
 
       此类病人可因感染、焦虑及各种手术引起甲状腺中毒的突然加重,即出现甲状腺危象,重者能迅速引起衰竭甚至死亡,故不宜冒然拔牙。
 
       如果必须拔牙时应作详细检查,基础新陈代谢率应在20%以下,脉搏每分钟100次以下。麻药中不能加肾上腺素。术后还要用消炎药。
 
       6、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、神经疾患
 
       有这种病的病人,应该考虑到手术中及手术后引起疾病发作的可能性,所以应该在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并治疗以后再拔牙,而且术前应服用镇静剂。
 
       7、其他疾病
 
       对于急性传染病、恶性贫血、严重肺结核、营养不良、过度疲劳都可以降低机体的抵抗力,延缓伤口的愈合,还容易合并感染,故应暂缓拔牙。
 
 
 
       汕头口腔医疗中心提醒,拔牙的术后护理十分重要,以下六大事项是拔牙后的患者要提别注意的:
 
       1、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住1~2条棉卷,它的作用是压迫止血、保护伤口。一般棉条在拔牙后40分钟左右即可吐出。注意棉卷不要咬压过久,有人以为咬的时间越长越好,有的人咬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,这是错误的,反而造成伤口被唾液长久浸泡,引起感染或凝血不良。
 
       2、有出血倾向的患者,拔牙后_好暂时不要离开,待半小时后请医生再看看伤口,是否血已止住。如果仍出血,应让医生再作进一步的处理,或上止血药,或进行缝合止血,并口服一些止血药物。
 
       3、正常情况下,把棉条吐出后就不再出血了。唾液中带一点血丝是正常的,如果大口大口的吐血就不正常了,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或就近到的医院看急诊,请医生处理。千万不要自行处理,比如拿家里的棉花塞到拔牙窝内,或乱涂所谓的止血药。这些棉花和药并不是无菌的,用后会引起继发感染,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
 
       4、拔牙后要注意保护好血凝块,当天不要漱口,不要用拔牙侧咀嚼食物,不要频繁舔伤口,更勿反复吸吮、吐唾,以免由于口腔内负压的增加而破坏血凝块。手术后两小时才可以吃饭,术后两天的饮食应该是清淡、稀软的。
 
       5、拔牙后一般可以不吃药。但在急性炎症期拔牙,或创伤较大、全身情况较差时,应口服些抗生素和止痛药。
 
       6、拔牙后一般不影响工作,可以照常上班,但是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。吸烟、饮酒对伤口愈合都有不好影响,拔牙后一两天内_好不吸烟、喝酒。
 
 

【文章为科普用途,非宣传目的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,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
推荐阅读
【微信扫一扫】 挂号/缴费/查询更快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