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科普文章 > 文章正文

​洗牙、龈下刮治后出血正常吗?科学应对看这里

作者:杨晓燕  来源:  时间:2025-07-30 16:21:19  阅读量:
很多朋友在做完洗牙或龈下刮治后,一看到唾液里有血丝就慌了:“医生,我这牙龈一直在出血,是不是治坏了?”洗牙或龈下刮治后出血是怎么回事,该如何正确应对呢?
 
为什么洗牙或刮治后会出血?​
治疗后少量出血是很常见的现象,并非医生操作不当,更不是“越治越坏”。健康的牙龈呈淡粉色,质地坚韧,紧密贴附在牙面上,不容易出血。但当牙菌斑、牙结石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或牙龈下方时,会持续刺激牙龈,引发炎症。​
发炎的牙龈会变得红肿脆弱,就像被水泡久的皮肤一样,轻轻一碰就容易出血。洗牙时医生用器械清除牙结石和菌斑,龈下刮治则要深入牙龈下方(牙周袋)清理藏匿的病灶,这些操作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已经发炎的牙龈组织,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。
出血不是治疗造成的损伤,而是牙龈本身已有炎症的信号,治疗只是把刺激炎症的“罪魁祸首”清除时,让潜在的炎症表现了出来。​
 
正常出血 VS 异常出血,怎么区分?​
出血虽然常见,但也要学会分辨正常和异常,避免忽视潜在问题。​
正常出血的特点很明显:治疗过程中或刚结束时出血,出血量较少,通常是血丝或淡红色血水;出血会逐渐减少,回家后唾液中可能带点血丝,但不会形成血块;1-2天内出血会渐渐停止,牙龈可能有点轻微肿胀或敏感,但不会有剧烈疼痛或明显异味。​
而异常出血需要高度警惕:出血量大,口腔里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出,甚至需要频繁吐掉血块;出血持续超过3天仍未缓解,或者每天早上醒来发现口腔里有凝固的血块;同时伴随牙龈剧烈疼痛、明显肿胀,甚至出现牙龈化脓、口臭突然加重;本身有血液疾病(如白血病、血小板减少)、肝病,或正在服用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),治疗后出血难以止住。​
 
出血后这样处理,加速恢复​
遇到治疗后出血,正确的处理方式能帮助牙龈快速愈合,减少不适。​
治疗当天,1-2小时内不要漱口、刷牙,也别用舌头舔或用手指摸牙龈,更不要用力吸牙龈,这些动作都会刺激伤口,导致再次出血。饮食上要选温凉、柔软的食物,避免吃太烫、太硬或辛辣刺激的食物,也别喝酒、咖啡、碳酸饮料,这些都会加重牙龈刺激。​
治疗后2-3天,牙龈处于修复期,护理要轻柔。刷牙时用软毛牙刷,水温接近体温,轻轻拂刷牙龈,别用横刷法“用力清洁”,尤其是治疗过的区域,避免再次出血。如果平时用牙线,这几天可以暂时停一下,或在非治疗区域小心使用,等牙龈不出血了再恢复。
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医嘱。如果医生开了消炎药或含漱液,要按剂量和时间使用,别自行加量或停药。如果牙龈有轻微疼痛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止痛药,但不要长期依赖。​
 
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
汕头口腔医疗中心牙周科医生强调,如果出现持续出血超过3天,每次吐口水都有明显血液,甚至形成血块;牙龈肿胀越来越严重;疼痛加剧,影响进食和睡眠;伴随发热、乏力等全身症状;本身有血液疾病或正在服抗凝药,出血难以控制等情况,一定要尽快联系主治医生,必要时直接去医院急诊,千万别硬扛。​
 
做好预防,减少出血风险​
其实,治疗后出血的多少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前的口腔状态。做好预防,能让治疗更顺利,恢复更快。​
定期洗牙是基础,建议健康人群每年洗牙1-2次,已有牙周炎的患者按医生建议每3-6个月复查治疗一次,别等牙龈红肿出血严重了才去,这时治疗后出血肯定更明显。日常口腔护理要到位,每天早晚用巴氏刷牙法刷 2 分钟,配合牙线或牙间刷清洗牙缝,条件允许的话用冲牙器辅助清洁,减少牙菌斑堆积。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全身疾病的朋友,要积极控制病情,这些疾病会降低牙龈抵抗力,加重炎症和出血。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药,治疗前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,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提前做好止血准备。​
 
洗牙和龈下刮治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,治疗后少量出血并不可怕,关键是学会正确应对,区分正常与异常,做好护理。如果对出血情况有疑问,及时联系医生是最稳妥的办法。

【文章为科普用途,非宣传目的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医疗内容请以医生诊断为准,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开放平台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
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:
推荐阅读
【微信扫一扫】 挂号/缴费/查询更快捷